2016年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县政府办发布者:raller发布时间:2016-10-21 14:10:00 字号:[ ]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0月9日在石城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尹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苏区振兴历史机遇,坚定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连续三年获评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0.4% ;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收入达6.48亿元、4.8亿元,分别增长2.09倍、2.14倍,年均增长25.3%、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3.82倍,年均增长36.9%,增速列全市第一;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9亿元,增长2.0倍;外贸出口由126万美元增至2924万美元,年均增长87.6%,增速列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由36.5:27.6:35.9调整为28.9:30.5:40.6,非农产业比重提升至71.1% 

    ——旅游强县迈出新步伐。全县抓旅游的共识进一步凝聚,思路更加清晰,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日益完善。我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作为赣州唯一的县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评为全省首批12个江西旅游强县;大畲村被评为全国首批2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一江两岸”精致县城更加靓丽,城市配套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交通物流更加便利,水电保障更加安全。建成新农村示范点305个,2.8万多户农民喜迁新居,乡村更加秀美。全县城镇化率提高8.8个百分点。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倍、1.4倍,达到19514元、6662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5万人。民生类支出累计达4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3倍。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对外形象获得新提升。先后获得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景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等“国字号”品牌,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民风民俗、客家美食等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多项全国、全省、全市性盛大活动,石城对外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扩大项目投入,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全力推进苏区振兴政策落地,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市支持,司法部、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开展,共争取上级资金51.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46倍。较好地破解了项目用地、融资等瓶颈,共争取用地指标1.7万亩,其中通过增减挂试点、低丘缓坡项目等增加指标2600多亩;充分发挥县城建公司、赣江源农业发展公司、旅发公司融资作用,积极实施PPP[1]项目扩大民间投资,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13个、资本金8.16亿元,是全省争取专项基金最多的县;与赣州银行、江西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设立了总规模15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成为全市设立基金规模最大、额度最多的县。五年来共落实重点项目128个,实际完成投资92.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24倍。建设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206国道县城至广昌段、356国道屏山段改造、桃金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工,万年青水泥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县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基本竣工,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文化街、颐高电商产业园、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途经石城并设站的兴泉铁路将于年底开工建设,石城即将迎来拥有铁路的新时代

(二)坚定不移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全域旅游加快推进,八卦脑、花朝园等新景区建成开放,通天寨、九寨温泉、赣江源漂流、大畲荷花园等景区不断提升,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配套产业迅速发展,对外宣传营销富有成果,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石城的一张闪亮名片。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3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均超过2010年的5倍多。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省级产业园成功获批。工业园区面积扩大近一倍,达到4100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5户,达到41户。种源生态、金科酒业分别在新三板[2]、港三板[3]挂牌,15家企业在新四板[4]挂牌。新能源产业实现突破,晶科、马丁等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成功引进阿迪达斯、新佰伦领跑、奇酷等多家知名品牌鞋企,中国鞋材网总部落户石城,品牌鞋服首位产业集群逐渐形成。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铭鑫冶金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项目获得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县历史上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现代农业体系加快构建。烟、莲等传统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石城白莲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0个、家庭农场209家,全省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部在我县试点。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2015年金融业实现税收7578万元,较上年增长76.5%。我县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5年网上销售额突破2亿元。以旅游业为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齐振兴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精致县城基本成型。建成区面积增至8.6平方公里,扩大31%。振兴大道、赣江源大道、莲乡大道、东城大道延伸段、东环路一期、温坊大桥、兴隆大桥、城北大桥改造等路桥工程全面竣工,琴江廊桥如期实现通人,“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雍和文园、宝福公园等一批文化项目投入使用,客家风情更加浓郁。防洪堤二期三期、温坊拦河坝、污水管网改造新建、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顺利完工,城市公交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保洁得到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各界交口称赞。我县获得“全国首届生态宜居城市(县城)”“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称号。秀美乡村更加宜居。完成了305个省批新村点、60个县级精品示范点建设,打造了一批独具地域风格的特色新村;大力推进圩镇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更加清爽整洁,我县获评“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先进县”。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精心呵护赣江源头青山绿水,完成造林绿化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1%,6个乡镇、6个村分别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村”命名,我县连续三年跻身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近日被国务院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四)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完成了旅游、卫生计生、市场监督管理、不动产登记等机构整合,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县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精简52%,办结时限缩短50%以上。“六单一网”[5]建设扎实推进,目录清单全部对外公布,政务服务网加快建设,精简整合行政权力80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精简54%,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透明,政务服务更加规范。商事制度改革有力推进,“三证合一”[6]“一照一码”[7]全面落实,新增市场主体8886户。“营改增”[8]试点顺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林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标准及养老保险改革、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公车改革顺利推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弊端加快破除,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

    (五)坚定不移实施民生工程,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扶贫方式向精准转变,建立了1+1+19[9]扶贫攻坚政策体系,落实了九大扶贫举措[10]。实施赣江源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项目,使每户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1230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9.2亿元,共惠及贫困户14489户(次)。推行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团购成本价商品房”集中安置,帮助227户1031人进城安居。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新农合、购买商业补充保险。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28543户,完成保障性住房204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1961户。新增农村沼气3000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92公里、桥梁32座,县交通运输局被评为“全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先进集体”。完成低电压治理19789户。解决8.7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就业15244人。“救急难”试点有效实施,养老服务机构和乡镇敬老院项目有序推进。城乡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稳步推进。城乡低保、“三无人员”[11]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新建改建校舍15.9万平方米,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代课教师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教育信息化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高考首次夺得全市理科状元桂冠。收购石城五中组建赣源中学、收回原职校经营权成立赣州技师学院石城分校,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成果丰硕,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全省老年人气排球比赛。加大医药卫生事业投入,改(扩)建卫生业务用房10.6万平方米,县妇保院顺利搬迁。行政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我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石城灯会(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民生不断改善。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专利进步十强县”。县志办获得“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县档案馆规范化管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先进、连续五年获得全市先进,县行政中心被评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良好,公众安全感稳步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信访“三无”县[12]。粮食、物价、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台务、侨务、民族宗教、水文气象、防震减灾、盐务、邮政、通讯、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拥军优属、人民防空、老干部、老龄、青少年、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五年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政府作风明显转变。大力精文减会,压缩“三公”经费,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办公用房标准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国务院“约法三章”得到坚决贯彻。着力提升工作驾驭力和执行力,加强绩效考核,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实。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法制审核等制度,“六五”普法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06件,政协委员提案474件,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全面落实。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对外形象提升最快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五年,是公众赞誉度最高的五年。回顾过去,我们深感不负众望、不负重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政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持续努力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团体和中央、省、市驻县单位,向驻县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石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无论形势怎样变化,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无论环境多么复杂,千方百计上项目、引企业、增投入,立足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路子,始终是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无论前进中的困难有多大,坚持解放思想,善于危中求机,勇于逆中求进,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推动发展,始终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无论什么时候,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惠及百姓的民生大事,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较小、收支矛盾突出,特别是工业依然是发展的短板;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欠发达的县情仍未根本改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依然很重;作风建设取得实效,但个别干部作风不实、担当不够、能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等。我们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解决这些问题,以昂扬之势迎接新的挑战,夺取新的胜利!

二、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梦想”的冲刺期,也是石城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期。按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决落实省委重大发展战略和市委“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要求,奋力打好“六大攻坚战”,持续推进旅游强县、工业翻番、精准扶贫,努力建设实力时尚幸福石城,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在省、市排位前移;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信息化加快融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旅游产业加速壮大,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1%以上;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14.5%,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重点是实现两个“翻番”,就是生产总值翻番,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翻番,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5%;打造“两个百亿”,就是将全域旅游、现代鞋服产业打造成为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确保“两个全面”,就是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到“十三五”期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这些目标,压力与动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将认真落实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树立信心、下定决心,迎接挑战、迎难而上,奋力谱写振兴发展、全面小康的“石城篇章”。

    一)突出旅游强县,谱写振兴发展魅力篇章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遵循现代旅游发展规律,走以特色景区为重点,以乡村旅游为补充,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旅游+”业态融合为拓展的“大旅游”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石城旅游量的扩张、质的跨越。

贯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按照“一心三区一带”[13]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通过引进国内知名专业团队,着力修订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提升旅游专项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把握“十三五”期末兴泉铁路、京九高铁通车带来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把全县作为大景区来打造,按照旅游的标准规划建设精致县城、秀美乡村、产业园区,推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商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城乡处处是风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中文化的支撑和催化作用,加大对古村群落、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大力挖掘客家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石头文化等多元立体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大繁荣注入新鲜元素。学习借鉴婺源、三清山等地旅游发展经验,深化与杭州赛石园林集团、江西省旅游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整合重组旅游自然资源。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石城打造成“全国知名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有规模、有品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百亿元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以更大力度促进旅游招商,把引进旅游大集团、大企业落户石城,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速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重点发展温泉养生游,建成通天寨花海温泉、特色温泉小镇、温泉养老基地旅游项目,加快东华山山地温泉、金华山(八卦脑)温泉、沿沙田园温泉、木兰杨坊温泉的开发利用,打造名符其实的中国温泉之乡。着力发展浪漫度假、生态观光、乡村体验游,充分发挥赣江源“天然氧吧”的品牌优势,开发登山、保健、疗养等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以石城国家地质公园为主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项目,全力打造206国道沿线百里荷花风光带,加快建设八卦脑(金华山)、东华山、如日山、堰塘岩、红石寨等景区景点,形成“繁星满天、众星拱月”的生动局面。力争到2020年,全县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6个以上,接待游客人数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900万人次以上。

不断丰富旅游发展内涵。大力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注重挖掘乡村旅游的奇特性、唯一性和文化内涵,积极引入体验参与、休闲娱乐等元素,开发一批旅游+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考察探险、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革命教育等项目,力争五年内新建投资1亿元以上的休闲农业园区1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农家旅馆(农家乐)100个以上。健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成游客集散中心,加快建设五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积极开发具有石城特色的旅游商品,建立完善旅游购物场所。扶持本地旅行社做大、做优、做强。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旅游监管体制改革,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涉旅企业服务行为,提升游客满意度。加强旅游营销和品牌创建,进一步扩大“石泉石美——石城”名片的影响力。

(二)突出产业支撑,谱写振兴发展实力篇章

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韧劲,加快推进低碳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石城发展每年都有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

着力推进主攻工业。围绕实现工业“三年翻番”目标,坚持抓产业与抓大项目并举,抓平台建设与抓总量扩大同步,努力推动石城工业步入快车道,迈上新水平。20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力争工业经济进入全市第二方阵。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施工业园区提升工程,推动园区扩区调区,抓好标准厂房建设,探索建设“智慧园区”,不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加快完善园区商贸、宾招、娱乐和医疗、教育等设施推进园区道路网络、绿化亮化、供水供电配套建设,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以大投入带来工业平台的大优化。力争“十三五”期间,工业园区平台建设新增投资8亿元以上,新增园区面积4000亩以上,新建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入园企业达到300户以上,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着力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轻纺鞋服、机械制造、新能源、矿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等产业规划,以科学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布局。全力培育品牌鞋服首位产业,着力推进4000亩现代鞋服专业园区建设,搭建创意设计、科技创新、现代营销、物流配套服务平台,支持中国鞋材网(总部)平台发展,积极引进知名品牌鞋服制造及其上下游企业落户石城,力争到2020年,将鞋服产业培育成为产值过百亿元的工业首位产业,将石城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制鞋基地。支持提升新型机械制造产业,弘扬“工匠精神”,完善校企合作,推动“品质革命”,培育龙头企业,引导机械制造产业向大型化、智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20年,新型机械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以上。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破解电网接入、土地流转等瓶颈制约,鼓励引进央企、大型民企投资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大唐电力、中节能风电项目尽快建成并网发电,力争2020年全县装机容量达800兆瓦以上,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适度发展矿产品加工产业,以萤石、硅石、新型建材为重点,引进绿色环保工艺,推动矿产品资源科学、有序、合理开发和利用;支持万年青水泥等企业规模做大、优势做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做精做深绿色食品产业,延长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全力推进产业招商。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融入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引资、引技、引智”三位一体招商,着力引进落户一批总部型、旗舰型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和关联企业,力争每年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7个以上;抓住赣商回归契机,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凤还巢”工程,鼓励在外乡贤返乡投资兴业,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使石城由农业小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让全县农民过上富裕的新生活。继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坚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提升白莲、烟叶、油茶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品种选育和改良,提高单产效益,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全省著名白莲产业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名优油茶生产基地。稳步扩大脐橙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商品蔬菜基地,扶持推动薏仁、翻秋花生、紫薯、中药材、山地鸡、稻花鲤鱼等特色种养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特而专、精而美、土而优”的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20年全县力争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示范合作社50家以上、家庭农场200家以上。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力争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以上。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现代农业,注入智慧农业、信息农业元素,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农业的生态、健康价值。积极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建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盘活农民“沉淀的资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着力繁荣现代服务业。力争“十三五”末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以上培育壮大金融业。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推进特色化经营、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多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鼓励更多金融机构进驻石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基层延伸。扶持更多县内企业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逐步发展资本市场的“石城板块”。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和融资性中介担保机构。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加快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立完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点,抓好“农家书屋+电商”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流通体系。构建电子商务多元化运营体系、全方位服务体系,重点培育颐高电商产业园,鼓励知名电商企业进驻石城,完善网上孵化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集聚发展现代物流、商贸等服务业。加快建设物流中心,启动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努力构建以物流中心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发展一批服务水平高、集货运、仓储、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推广使用智能包裹柜、智能快件箱,探索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为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大力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让农村购物更便捷、农民生活更美好。合理布局县乡商业服务网点,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新网工程”[14],加大城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培育专业市场,发展一批城乡商贸服务中心,构建便利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运营,拓展家政、健康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养生养老示范基地。加大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突出城乡统筹,谱写振兴发展和谐篇章

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力争“十三五”期末城镇化率达52%以上。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推进县乡空间规划编制,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管控城乡空间。完成城市色彩、地下管网、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电力设施、商业网点、教育网点等专项规划,抓好重点地段、重要节点、城市街道设计以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完成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形成县、乡、村全覆盖,总规、控规相衔接,地上、地下相统一的规划格局。

打造城乡宜居环境。推进精致县城建设。加快城市南联、北延、西扩,建设以通天寨景区项目群、兴泉铁路客运站为支撑的城南观光度假新区,以颐高电商产业园、综合福利院、城北滨江公园、温泉小镇为支撑的城北休闲养生新区,以石城工业园、石城中学新校区、西城体育中心、城市公交总站为支撑的城西产城融合新区。统筹建设管道天然气、排水排污防涝、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景城融合,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一批城市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打造富有客家特色的商贸居住区、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区。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稳步实施主街道“白改黑”及建筑立面整治改造,加强背街小巷和三条小河沿河街道整治建设,打造城市微循环系统。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快数字工程、网络工程、智能工程建设,构建网格化、法制化、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把城市打造成最大的景区和游客集散中心,让我们的城市更整洁、更宜居,让居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学习借鉴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全面整治农村空心房,规范管控农房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融乡土气息、传统文化、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秀美乡村示范点;遵循“一线一风格、一区一格调”原则,加快干道沿线村庄“景点式”改造,加强古建筑古村落、遗址遗迹遗存保护,让每个乡村都拥有记忆、留住乡愁。突出抓好“七改三网”[15]、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10+4”基本公共服务[16] 配套设施,把中心村建设得“有质量、显特色、传文脉、提品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使“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引导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保障其土地财产收益,让农村转移人口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安得了家。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兴泉铁路石城段建设,积极争取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取道石城并设站,力争到2020年构建“一横一纵”铁路网络。全面完成206国道石城段以及300公里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加快实施村道拓宽和农村危桥改造工程,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油)路,力争符合通行条件的行政村100%开通客车。加快推进县城、通天寨、沔坊、睦富旅游循环公路建设,构建县域旅游快速通道。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建成3个乡镇客运站。完成琴江河南北片区及9个乡镇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防洪能力。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整治,继续开展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建成琴江仙源、小松、横江等3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丰山、大由、木兰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用电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线城市”“宽带乡村”工程,逐步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万物互联”信息网络。

(四)突出改革创新,谱写振兴发展时尚篇章

以开明开放的视野和眼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抢占先机,屹立潮头、引领时尚,力争更多工作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风向标和样板点。

      发展新经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积极融入“互联网+”战略,培育新业态,形成新优势。全力扶持中国鞋材网发展,引导企业完善经营架构和运行机制,使其朝着互联网领军企业的方向迈进。大力发展泛旅游业,赋予农业、工业、服务业旅游的要素、活力、印象、品质,促进产业跨界融合,重点是发展现代鞋服和绿色食品产业等,进一步丰富旅游商品,将风电、光伏产业基地打造成为“风光无限”的旅游新景点。加快地方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推进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建设,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让石城辉煌灿烂的古文化重新绽放光彩。

构建新机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大力简政放权,完善“六单一网”,全面推行网上审批,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五证合一”[17],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深化“营改增”试点与税收征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缩小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让产业、信息、资本加速涌向石城,汇聚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培育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县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鼓励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创新创业,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的价值取向。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大力拓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催生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

(五)突出生态文明,谱写振兴发展绿色篇章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守护好我们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

做好治山理水文章。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工程,改造低质低效林15万亩以上。建设生态绿色廊道,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5.1%以上。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废弃矿山复垦复绿。争取将赣江源升格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划定县乡分区供水水源保护区。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健全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保护制度,抓好赣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永远保持赣江源头“江西水塔”的一泓清水。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城乡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设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98%以上,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范矿山开采管理,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尽早获批国家级、省级生态县,积极创建生态乡村,建设绿色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和家庭,让生态保护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强化环境执法,严控废气排放,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永续利用的绿色财富。

      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抓住我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森林生态补偿。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监管机制。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项目环保审批,绝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弘扬生态文化,引导低碳生活。

(六)突出民生改善,谱写振兴发展幸福篇章

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发展条件、提升民众福祉,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落实“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部署,确保2018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片区县摘帽,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18]。按照“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产业脱贫,加大资金、技术、服务等扶持力度,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通过政策优惠、资金补助等办法,引导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者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推进易地搬迁扶贫5600人,用足用好上级补助政策,帮助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的贫困户搬迁进城、进园、进乡镇或中心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强化社会保障脱贫,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困群众,实行兜底保障、应保尽保。加强教育脱贫,优先支持贫困村、偏远地方学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贫困生费用减免和社会资助力度,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生态保护脱贫,确保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快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交通、水利、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发展条件。强化精神引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健全脱贫攻坚责任机制、考评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户也不落下、一个也不掉队。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好县级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以上。落实全民社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抓好失地农民、机关事业单位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抓好全民医保。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医疗、救灾救助制度,完善低保申请核查制度。探索实施残疾人集中式安居、就业和康复。加快养老体系建设,建成县综合福利院、县光荣院,改扩建7个乡镇敬老院,新建11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实施2700户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将县城自来水取水口上移至岩岭水库,扩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让人民群众喝上更加放心的自来水。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造111所薄弱学校。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新建石城中学新校区、实验中学,搬迁石城二中、石城二小,完成特教学校建设。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力争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赣州技师学院石城分校争创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县医院内科大楼、县康复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三合一”项目、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和卫生监督“三合一”综合楼、县精神病医院、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公有产权)等项目建设。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创新和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强化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抓实质量兴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好县博物馆,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力度。启动新一轮县志修编。建设数字档案馆。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法治石城、平安石城,保障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三、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进一步强化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要求,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创新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始终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规办事、依律履职,推行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确保政府工作经得起法律、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强司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坚决纠正一切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现象。

坚持为民宗旨,建设服务政府。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谋利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群众点赞的事。既要办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普遍受益的大事,也要注意满足个别群众的微心愿。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确保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困难有人帮,理顺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深化改革,建设创新政府。始终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旧观念、旧思想和旧理论的束缚,积极培育创新氛围,宽容创新者的失误,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改革。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把该承接的权力运行好,把该下放的权力下放,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在视野站位、方式方法、能力素质等方面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

坚持勤勉履职,建设效能政府。始终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把精力集中到内外兼修添动力、北上南下争项目上来,实施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台账式管理,定期向社会亮进度、晒问题、找对策,加强过程控制、效能督查、跟踪问责、绩效考评,推动工作落实。持续整治庸懒散,提振精气神,严厉查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行为,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提高工作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

坚持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将反腐倡廉融入政府各项工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控制“三公”经费,倡导勤俭务实之风。进一步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严禁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和采购、资源配置、公共工程建设中优亲厚友、搞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严禁公务人员违规插手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严禁吃拿卡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坚决查处干部违纪违法行为,让腐败没有容身之所。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载新的发展重任,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创新拼搏,为建设实力时尚幸福石城、决胜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注释:

    [1]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2] 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主要是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

[3]港三板:香港企业股权转让市场,是海内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必要补充和支持,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重要平台。

[4]新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和资金的综合运用平台,是私募证券市场和资本中介。

[5]“六单一网”:指行政权力目录清单、行政责任目录清单、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前置审批条件目录清单、行政事业收费目录清单、便民服务目录清单和县政务服务网。

[6]“三证合一”:就是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

[7]“一照一码”:在“三证合一”的基础上,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8]“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9]“1+1+19”扶贫攻坚政策体系:第一个“1”指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第二个“1”指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19”指移民搬迁扶贫、保障扶贫、卫生计生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信息化扶贫、光伏扶贫、水利扶贫、文化扶贫、油茶产业扶贫、烟叶扶贫、交通运输扶贫、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建设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子商务扶贫、旅游扶贫、发展改革系统扶贫、农网改造升级扶贫等19个专项实施方案。

    [10]九大扶贫举措:指农业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

[11]“三无人员”:指由民政部门收养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法定抚养义务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无力抚养的公民。

[12]信访“三无”县:无进京重复越级上访、进京集体上访、进京重复非正常上访;无来省越级集体上访、来省非正常集体上访;无超期办结中央和省交办信访事项的县。

[13]“一心三区一带”:县城旅游综合服务、交通集散、城市休闲娱乐、特色文化展示核心平台,以及北部客乡莲韵文化休闲区、中部山地温泉休闲养生度假区、南部赣江源头田园生态体验区和百里荷花观光带。

    [14]“新网工程”:指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决定实施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新网工程”旨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15]“七改三网”:“七改”指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三网”指电力、广电、电信网络的完善。

[16]“10+4”基本公共服务:“10”指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图书室)、文化广播室、文体活动场所、便民超市(农资店、农贸市场)、金融服务网点、通信电力缴费网点、公共服务中心(村“两委”及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4”指公交站、垃圾收集(处理)点、污水处理点和公厕。

[17]“五证合一”: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登记制度。

    [18]“两不愁三保障”: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