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7月6日在石城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县长 鲍峰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开明开放、实力提升、民富村美、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石城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过去四年,是经济实力大幅攀升的四年。
经济增速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8185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继2007年突破1亿元后,2010年又突破2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是2006年的4.2倍,年均增长4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亿元,是2006年1.8倍,年均增长15.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42.6:26.6:30.8,调整为36.5:27.6:35.9;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72%,比2006年提高了25.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6%提高到9.1%,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87.8%,比2006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3.2%,比2006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
过去四年,是发展条件大为改善的四年。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是前10年投资总量的1.7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72个,争取上级资金16.8亿元,连续四年保持近亿元的增量,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5公里,公路主干道全面硬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60公里,100%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有效缓解了农民的出行难题;特别令人受鼓舞的是,济南-广州、泉州-南宁高速公路石城段分别建成通车,使我县的交通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也必将为石城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给全县人民带来大进步的希望。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双电源”供电,建成了14个新农村电气化村,电网运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过去四年,是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四年。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建成区面积、人口、城镇化率分别由2006年的4.8平方公里、5.89万人、27%,增加到6.55平方公里、6.5万人和35.2%。“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城市建设格局全面拉开,完成了迎宾大道、清华大道、西华路等8条城市主干道建设和拓宽,高标准建设了防洪堤二期梅福段、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客家风情商业城、行政中心等一大批城市重点工程,赣江源国际酒店、财富广场、莲城广场等数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扎实有效开展了文明、卫生、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道路更加通畅,街道更加整洁,绿地明显增多,晚上霓虹闪烁,美丽的灯光与靓丽的街景交相辉映,城市魅力进一步显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796元,比2006年增长13.2%。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屡创历史新高,烟、莲种植规模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新开发油茶林5.9万亩、香料林1.1万亩,果品年产量增加到3万吨;我县先后荣获“全省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先进县”、“全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先进县”称号。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全面开展了乡(镇)圩镇整治,累计完成400余个村庄整治建设,6万多农民直接受益,建设了琴江镇临江轩、小松镇古井新村等一批省、市闻名的示范样板村,我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修水利设施260多处;积极实施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2300座,解决了3.9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87%的村开通了客运班线。农业效益越来越高,农民生活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过去四年,是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的四年。
全县上下凝聚共识,扎实抓好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开发,做响“生态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方面,完成造林14.8万亩,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我县荣获2008年度 “全省‘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2007-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小松镇被授予“中国绿色名镇
”称号;县城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全面启动,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Ⅱ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饮用水水质达Ⅱ级标准,出境断面水水质达Ⅲ类以上标准。旅游开发方面,着力打造了通天寨、九寨温泉、赣江源漂流三大核心景区,建成了全市第一个省级地质公园,旅游门票收入实现零的突破,特别是成功举办了赣江源·中国赣州第四届暨石城县第一届生态旅游文化节,极大地提升了石城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大畲旅游新村、九寨温泉被列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我县先后入选“中华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3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3.4倍和3倍。旅游业的兴起进一步激发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活力,金融、物流、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日趋繁荣,特别是宾招餐饮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县有大小宾馆51家,比2006年增长了3倍,2家酒店达到四星级标准,接待条件大为改善,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过去四年,是招商兴工破难前行的四年。
招商引资逐步转型。坚持主攻“闽东南”地区,突出节会招商、产业招商和大项目招商,实现了被动式招商向主动式选商转变,成功引进了赣江源旅游开发、海崴运动服饰、万年青水泥、华昌陶瓷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四年来实际利用内资27.5亿元、外资5313万美元;外贸进出口业绩继2009年实现零突破后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126万美元。工业发展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6年的10家增加到16家,增加值从2006年的0.35亿元增加到1.54亿元。特别是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服装轻纺、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坚持“愚公移山建园区,开山劈岭办工业”,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古樟工业园,屏山、小松特色创业园一轴两翼、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累计完成2200多亩园区开发建设。古樟工业园获批“省级矿山采选机械产业基地”、“台商创业园”, 温坊工业小区获批“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小松创业园获批 “省级绿色食品(白莲)产业基地”。园区新增落户企业累计达到26家。
过去四年,是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的四年。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近7.8亿元,年均增长35.5%。四年净增城镇就业人员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2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1260人,“三类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解决。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由2006年85.3%提高到95.1%。光明·微笑工程被评为全省先进,为1390名白内障患者、43名唇腭裂患者施行了免费手术。近2000名残疾人享受康复服务。新建廉租房408套、经济适用房96套,在建廉租房500套,改造农村危房605户。完成深山移民搬迁3000多人,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移民扶贫工作先进县”。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助学制度加快实施,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孩子不失学、不辍学。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万人拥有专利量居全市前列;高产优质油茶无公害栽培技术及加工示范,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实施,并顺利通过中期验收,我县作为全省唯一的一个县,首次应邀参加全国科技大会,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投入大幅增加,逐步解决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新建改建校舍10.7万平方米,撤并和收缩学校98所;基础教育顺利通过省政府督导评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人民医院新院一期工程、县妇保院新院、中医院住院楼建设基本完工,完成14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新建了一批标准化村卫生室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6个村级服务点、65个农家书屋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石城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时隔24年后再次进京参演,《龙腾鼓欢》节目荣获第八届全国“山花”艺术节展演金奖;老年书画协会被评为全国先进会员单位。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个,老年人柔力球队获国家级银奖;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得16枚金牌。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我县被评为全省先进,丰山乡获全国先进;认真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县民兵应急分队被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评为先进民兵分队。“双拥”共建、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物价、粮食、供销、水文、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老龄、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连续几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连续三年实现重要时期赴京“零上访”目标,并被省、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县”。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防灾救灾能力稳步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全面增强,“户户联防”、“一联二保”和谐平安社区建设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打黑除恶工作效果明显,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四年来,我们全面落实“五五”普法任务,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大力深化政务公开,扎实推进勤政廉政建设,政府自身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各位代表,四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增强了我们加快新一轮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团结拼搏、奋勇前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政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持续努力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团体和中央、省、市驻县单位,向驻县部队、武警和消防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石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四年来,我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大步发展的丰富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有:
第一,必须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我们战胜金融危机和特大冰冻雨雪自然灾害,靠的是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靠的是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进位赶超,仍然要靠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我县当前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一切围绕中心转,一切围绕发展干,在科学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进位赶超。
第二,必须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重点。工业强则县强,工业兴则县兴。四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工业的振兴,就不可能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我们落后在工业,差距也在工业,今后的潜力更在工业。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必须牢牢树立工业强县理念,举全县之力强攻工业,突破工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第三,必须把项目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抓手。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载体。四年来,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工业发展,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旅游开发,无论是社会建设还是民生改善,我们都落实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上。正因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新路径,才创造了过去四年的新业绩。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项目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主抓手,上下同心引项目,协力齐心争项目,万众一心抓项目。
第四,必须把创新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动力。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的办法,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工作推进的模式和路径,建立并完善了城市运营机制,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完成了国有非工业企业改制,破解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第五,必须把民生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目标。人民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自觉投身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宏伟事业中。
回顾四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值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层次低,特别是工业发展严重落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履职的五年,也是石城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战略机遇期。
按照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位赶超,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新石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现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翻番、三个提升、三个下降”目标,即: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增长,到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亿元、财政总收入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2%、30%以上;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逐年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以上;干部职工收入有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控制性指标符合上级规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定不移抓好项目,着力打造经济繁荣之地
小项目小发展,大项目大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主抓手,全力夯实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基础。
把项目建设作为牵引器,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促发展”的理念,以大项目支撑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认真把握国家政策的风向标,找准地方特色的结合点,精心策划、包装和储备一批有价值、有特色、潜力大、叫得响的项目。完善争资金、跑项目的工作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取每年都有一批大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立项,确保项目不断档。构建项目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引进村镇银行和有实力的担保公司,探索以土地增减挂项目向银行融资的方法,扩大金融信贷投入;采取BT模式、发行信托产品、股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手段,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完善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加快实施一批改善民生、提升产业、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大项目,确保每年新建(续建)重点项目50个以上,以大项目拉动经济大增长。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速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定狠抓招商引资的信念不动摇,保持攻坚克难抓招商的态势不改变。坚持政府招商与企业、中介、委托招商相结合,整合信息资源,完善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网络。建立招商引资专项基金,重奖重用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继续突出产业招商和大项目招商,重点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商、引商、留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使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到2015年,力争全县实现利用县外资金14.5亿元,年均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2335万美元,年均增长10%;进出口贸易总额1000万美元,年均增长50%。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孵化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全力争取鹰潭至梅州、吉安至三明铁路取道石城,全面完成206国道一级公路改造和县乡公路主干道升级改造。增强能源项目的支撑能力,开工建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4座110千伏变电站,完成县网110千伏双环网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初步建成坚强智能电网,确保城乡电网供电能力和用电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建设信息大通道、“三网”互联、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重点,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三网融合”建设进程,扩大电话网、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全方位覆盖。
(二)坚定不移强攻工业,着力打造产业聚集之地
没有工业就没有财源,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培育主导产业为抓手,以打造工业平台为突破口,快速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发展大产业。按照“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思路,全力做大做强矿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服装轻纺、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效益突出、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向矿产品精深加工业集中,做大矿产品深加工业。充分提高产业集聚度、专业度、关联度,延伸产业链,将矿产品加工业打造成税源型“拳头”产业。以氟化工、瓷土、钽铌、建材为重点,努力培植2—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税收超3000万元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实施“十亿元产业、亿元企业、千万元纳税大户”培育计划,做强机械制造业。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努力打造配套领域宽、品种齐全、企业密集的新型机械制造产业基地。以环保设备、矿山机械、齿轮、轴瓦为重点,努力培植3—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制造业龙头企业。紧紧抓住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做优服装轻纺业。以新型服装面料、品牌服装、服饰配件加工为重点,努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自主品牌,把石城打造成全省著名的服装轻纺产业基地。着力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做精食品加工业。以白莲、油茶系列加工为主攻方向,努力培植2—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税收超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同时,下力气做好工业项目的孵化和储备工作,千方百计为投资找到好项目,为项目找到好“婆家”。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构筑大平台。按照“运作大手笔、资源大整合、基础大投入、建设大平台”的要求,积极拓宽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努力构建以古樟工业园为主、屏山和小松创业园为辅的工业平台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方针,不断拓宽工业园区建设的投融资渠道。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土地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破解工业平台建设的用地难题。遵循“政策向平台倾斜、资源向平台集中、力量向平台配备、资金向平台捆绑”的原则,把园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到2015年,力争古樟工业园完成5000亩的园区建设,屏山创业园完成3000亩、小松创业园完成2000亩的园区建设;入园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以上,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以上。
营造大氛围。引导各级干部破除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思想束缚,营造全民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共图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配强强攻工业的工作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领导干部工业经济知识培训。制定和完善促进优势产业、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财政资金、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向工业集中。继续增加工业发展基金,积极完善政、银、企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工业发展投资公司,破解工业发展投入难题,以大投入引领工业大发展。建立科学的工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素质高、经营能力强的工业企业人才队伍。
(三)坚定不移主攻旅游,着力打造生态休闲之地
生态好、旅游兴,则人气旺、三产活。我们要牢固树立“抓生态、促旅游,抓旅游、促三产”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特色、精品之路,努力把我县打造成赣闽粤边际的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生态山水”、“客家文化”主题,“中国最美莲乡”、“休闲养生福地”品牌,做好旅游整体策划与项目个体策划的衔接和统一,推进旅游整体开发。提升景区景点建设水平,围绕创建国家级4A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赣江源、九寨、通天寨三大核心景区建设力度,着力在景点奇特性、唯一性上进行挖掘和开发,大力提升景区品味和品质,到2015年,力争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拥有3个国家级4A景区、3个国家级3A景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满足“食、宿、行、游、娱、购”六大旅游基本要素的需要,加快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基本服务项目建设,加强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加大旅游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注重旅游宣传营销,主动融入赣闽粤旅游大格局,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到2015年,力争全县接待游客25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以上。
大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坚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升级产业为主线,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着力形成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相适应,与旅游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信息咨询、法律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建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拓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物业管理、养老护理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社区服务、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抓好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封山育林和森林防火、防病虫工作,积极开展“森林十创”活动。力争全县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万亩,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主城区绿化面积每年新增1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赣江(贡江)源头(石城段)琴江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建立环境保护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增加环保事业投入,力争到2015年全县60%的乡(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标准,并争创省级生态县。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提高污水治理和废水处理水平。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开展低碳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每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200户以上。加强工业企业、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确保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全面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切实提高水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坚定不移做靓城市,着力打造宜业宜居之地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集散地,是经济发展的大舞台。我们要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求最大、最强,但求最精、最美,努力把县城打造成赣江源头的生态明珠城。
加快拓展城市空间。按照“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的城市发展格局,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坚持西城区改造和东城新区建设并举,加快政务新区、教育园区、工业园区、商品贸易区、旧城改造区建设步伐,推动城市向东发展、向西拓展。重点推进东城防洪堤温坊仙源段道路工程、西外路、东环路、西环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加快建设以城南出口改造为重点的城南片区、以东城防洪堤为重点的东城片区建设等城市重点工程。到2015年,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45%以上。
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城区学校、农贸市场、休闲健身、环卫、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完善好城市供排水系统,提高供水和排涝能力。分步实施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密公交线路,增加公交车辆,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构建方便、快捷、通畅的城市交通体系。打造好琴江两岸绿化、市民公园、城南和城北出口等重点地段城市景观,加快县城四周山体的林相改造,推进城区保绿、增绿、扩绿工作,实现“林在城中,城在绿中,房在花丛中”。到2015年,力争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120万m2,城市绿化率达33%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文明、卫生、生态园林城市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城市综合整治,强力推进“治脏、治乱、治堵”,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按照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分片管理、分类考核的原则,明确县、乡(镇)、居委会三级管理职责,完善城市管理网络。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部门联动,形成城市管理的强大合力。整合城市管理资源,积极探索和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严防严控新增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的发生,切实加强对工地文明施工、小区物业管理的监管,规范城市行业管理。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提高环卫保洁、保绿市场化运作水平。
(五)坚定不移强农惠农,着力打造百姓富庶之地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加快覆盖农村、惠及农民。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化、标准化、专业化。巩固壮大烟叶、白莲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油茶、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支持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香樟和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绿色无污染、上规模的大型养殖业。到2015年,力争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白莲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香樟和生物质能源林达到15万亩。围绕白莲、油茶、蔬菜等重点产业,做大扶强若干个有精深加工能力、有市场营销网络、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农户开展资金、技术、劳务、营销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到2015年,力争白莲、油茶、蔬菜分别创建2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00家以上,市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10家以上,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户面达50%以上。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将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延伸到圩镇和中心村,扩大规模、提升品位,不断做靓做美圩镇和中心村。依托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充分发挥当地产业、人文和山水优势,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村、特色文化村、绿色旅游村、生态文明村。按照山、水、田、林、路,村镇、产业、文化、生态、旅游有机融合的要求,建设一批集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乡村旅游观光园等“多园合一”的新型村落。加大改水、改厕、改路力度,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着力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到2015年,力争每个圩镇绿化面积达到6000 m2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每个中心村绿化面积达到1000 m2以上,生活污水自行处理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50%以上;村庄整治面达到70%以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95%的村庄饮水安全;启动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完成所有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实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和烟水配套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三农”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加大惠农力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民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致富能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鼓励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良种配套,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全面落实国家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互助保险和信用合作。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和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把“三送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全覆盖、常态化、真落实。
(六)坚定不移改善民生,着力打造和谐幸福之地
和谐是开放创新的前提,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大,使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有尊严。
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00人以上。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和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认真抓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积极发展以安老、助残、扶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重点实施社区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加快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有序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66%以上,工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到70%以上,特别要在选(采)矿大型设备和环保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方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认真落实《关于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着力推进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充、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教育园区建设等工程,突出解决办学条件差、县城学校“大班额”和农村教育滞后等问题,更加重视老年人教育,力争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学校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名胜古迹和革命遗址的保护,加快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广播、电视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力争到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调整完善城区医疗网点布局,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社区、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整体提升民兵预备役建设质量,完成民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人防应急作战能力。统筹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重视并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方法,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2011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年初确定的目标不降低,年初确定的任务不减少,年初确定的举措不动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兴工、旅游开发、城市建设与管理、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努力为实现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三、致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人民恩情深似海,政府责任重如山。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任务,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以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以提高行政能力为核心,以推动工作落实为根本,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分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善于总结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创造,大胆借鉴先进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健全政府工作规则,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依律履责,确保政府工作经得起法律、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工青妇、科协、侨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树立“政府就是服务,权利就是责任”的意识,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审批,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努力营造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的最优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安危冷暖惟民而系,坚持躬身问策于群众、俯首问计于基层,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
推进效能型政府建设。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加大抓落实的力度,明确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强化督促检查,做到不搪塞、不推诿、不拖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强化行政效能监察,真正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切实减少会议,努力压缩文件,腾出精力谋大事、办实事。大力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倡导马上办、主动办、透明办、灵活办的作风,推动政府工作提质、提速、提效。
推进廉洁型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的审计监督,完善对土地出让、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发展没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让我们在上级组织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提振士气、树立正气,迎难而上、合力攻坚、苦干实干,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位赶超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