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年报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发布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11-11-07 17:11:00 字号:[ ]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3月21日在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钟炳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县人民政府自2003年换届以来,在中共石城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依靠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拼搏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过去的四年,是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壮大的四年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7750万元,比2002年增长53.4%,人均生产总值4230元,比2002年增长47.4%。实现财政总收入8456万元,比2002年增加257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33万元,比2002年增加1105万元,增长23.4%;财政总支出29000万元,是2002年的2倍。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92万元,是2002年的1.5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比例由2002年的50.2:20.3:29.5 调整为2006年的42.6:26.6:30.8;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9.9%,比重有所上升;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工商税收的比重提高到84.2%。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2006年,全县种植烟叶4.1万亩,收购9.45万担,比2002年增加5400亩、增收1.19万担;白莲种植面积和单产分别是2002年的1.3倍和1.1倍;四年共开发脐橙1.4万亩;新开发油茶5000亩,改造3000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四年新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9家、专业大户326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7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累计私营企业188户,个体工商户5047户,上交税金比2002年增长80.7%。工业小区入驻企业3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

过去的四年,是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四年

——招商引资效果明显。四年共引进项目351个,到位资金11.43亿元,年均增长29.3%;实际利用外资2433万美元,年均增长21.7%;出口创汇160万美元。

——争资争项成效显著。四年共争取上级资金6.32亿元,年均增长18.4%,争取了财政转移支付和财力补助、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烟水工程、防洪工程、公路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十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81项;新组建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企业改制步伐明显加快,盘活存量资产8900多万元。

过去的四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四年

——城乡面貌得到改观。四年来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亿元。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县城3.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县城规划区27平方公里数字化地形测绘和38.5平方公里道路界址桩的建设;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及部分单位的搬迁,拉开了东城开发的框架;拓宽改造了清华大道、东城大道、琴江东路等九条主要街道,建设了赣江源金圣广场、东城汽车站、防洪堤A、C、D标段、县城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完成了西华路、琴江路、东华路等主干道的绿化亮化;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3.4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4.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4.1万人增加到5.89万人。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1120个村庄点的规划编制,共启动212个新村点的整治建设,完成改路302公里,改水工程54个、4.2万户农户受益,改厕3469座。

——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四年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3亿元;成功争取到了济南至广州、泉州至南宁两条高速公路取道我县;实现206国道县城段改道东城,并开始拓宽改造;开工建设了赖坊至际头隘战备公路;建设农村公路359公里,先后完成了县城至高田、高田至木兰、屏山至大由等6条县乡主干道的改造,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砼)路;改造通村水泥路368.3公里,建成255.5公里,实现8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通水泥路率达59%。

——电力通讯得到改变。顺利完成了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5215.9万元;启动了城网改造和“户户通电工程”。小水电建设取得成效,四年共新增装机容量4371千瓦。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县100%的行政村通电话,互联网覆盖率达82%;新增移动、联通通信基站42个。

过去的四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得到实惠明显增多的四年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四年来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28项,申请专利11项。教育方面,顺利通过了省“两基”复查年检;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63.5%;共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4219人;顺利实施了小学学制“五改六”工作;四年累计筹集资金3693.8万元,新建改建校舍8.7万平方米。创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顺利通过省政府评审。疾病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成功防控了“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顺利完成了第二轮“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县级体育馆,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二届老年人气排球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依法强化了土地管理;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开展了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圆满完成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工作,代表江西省顺利通过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检查验收并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及人防工作得到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蓬勃开展。监察、审计、物价、水文、气象、档案、防震减灾、农机推广、民族宗教、对台和外事侨务、县志、老龄、妇女儿童、残联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八荣八耻”学教活动,继续贯彻落实《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全县共有5315户农户被评为“文明信用户”,涌现出“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市级“文明村镇”7个,省级、市级文明单位23个。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年人均减少43 元;认真落实粮食直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项政策,农民每年人均受益 68 元;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低保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面启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享受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的人数增多;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参合率达到85%;四年来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914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78人。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6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1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20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2 亿元,比2002年增加1.31亿元,年均增长12.7%。

过去的四年,是全县民主法制进程加快、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的四年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四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9件、政协委员提案410件。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不作为追究制。严格执行《县政府工作规则》,基本实现了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活动;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监察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深入推进和谐平安创建活动,2003年—2006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县;2006年被评为和谐平安县、基层创建优秀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全面提升“打、防、控”能力,社会治安良好。

各位代表,四年来,石城的经济更加繁荣,石城的社会更加和谐,石城的人民更加安康!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政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持续努力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载入史册,精彩献给未来!回顾四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四年的工作实践,科学判断时代发展的趋势,准确审视石城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可以清醒地作出两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石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过四年的辛勤努力,石城的经济发展已初步进入较快增长期。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速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5%,是九年来的最高增幅,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幅快4.5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实现两位数增长,收入增长11.3%,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幅快8.5个百分点,2007年将突破亿元大关;财政总支出增长32.2%,是历年最高增幅,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快12.1个百分点,支出绝对额排位从全市倒数第一上升了4位。开放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全县实际利用外资首次完成市下达任务并突破千万美元大关。工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增加值增长24%,税收增长67.5%,工业提供的税收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并与历年相比实现翻番。

第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76亿,增长12.4%,比“十五”期间平均增幅快4.1个百分点。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争资争项的投入达2.14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其中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9440万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618万元,是2005年的7倍,达到历年最高水平,其中对工业贷款500万元,实现了多年来零的突破。通过市场运作,筹集上亿元资金,投入重点工程建设,极大的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三,社会建设与管理方式正逐渐转型。以发展社会事业和关注民生为重点,初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使城乡更加协调,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征地、拆迁工作探索出有益的经验,逐步向和谐征地、拆迁转型。实行了“网上信访”和个案督办等信访方式,建立健全了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完善了各项应急预案,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四,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济南至广州、泉州至南宁两条高速公路石城段的开工建设,石城的区位优势必将凸现,“闽粤通衢”的优势将在未来几年重新展现。随着西部政策延伸县、省财政直管县政策的实施,上级对我县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发展的政策条件将更加宽松。随着瑞金作为赣州次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必将辐射和带动作为邻县的石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大发展。随着国家土地新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加速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石城作为闽东南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将率先迎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今后五年将是石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二个判断:石城作为欠发达县份的落后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自己和自己比,近年来我们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置身于全国、全省、全市范围内,我们作为欠发达县份的落后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省、市及兄弟县市的差距较大:

从经济实力方面看:“十五”期间,我县GDP年平均增长6.0%,比省、市分别低5.6个和5.2个百分点。人均GDP3903元,比省、市平均水平分别少5536元和2227元。人均财政收入265元,比省、市平均水平分别少726元和308元,而且差距在逐渐拉大。

从经济运行质量看:2006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6%,分别比省、市低4.6个和3.1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1.03%,比省、市分别低1.7个和4.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长缓慢,二产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普遍偏低。

从发展方式看,我们半开放、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停留在小而全、自我发展的模式上,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对接长珠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回顾我们的发展历程,我们落后在经济实力,落后在经济运行质量,落后在发展方式,落后在思想观念;而目前,我们面临这样好的机遇,我们只有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加快发展机制的转换,才能在今后五年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争取更多的发展主动权,才能在今后五年中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富民强县为出发点,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树立“善当配角、错位发展”的理念,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着力打造矿山机械城、烟莲之乡、生态休闲旅游地三大品牌,建设开明开放、实力提升、民富村美、绿色生态、和谐平安“五新”石城。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发展明显进步。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是: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 20亿元,年均增长9.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67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600万元,年均增长10.0%;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00元,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0元,年均增长2.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社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按照以上的总体思路,今后五年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坚持“调头向东”战略,在“一突出、两手抓”上下功夫,纵深推进对接闽东南。

“一突出”就是突出发挥比较优势,树立“善当配角、错位发展”的理念认真审视我县的发展基础,以现有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难以与别人同等竞争。要加快石城发展,必须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必须善当配角,靠大靠强。在发展中“错位”,是为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争取在竞争中“有位”;今天当好别人的“配角”,是为了借助外力壮大自身,争取明天当上“主角”。

在具体工作中:

一是要打破封闭,全面开放。要破除狭隘的自我发展观念,通过借脑引智、招商引资,全面借助别人的资金、市场、技术、经验、智力,实现搭船出海、借梯上楼,谋求更大发展。

二是要扬长避短,错位对接。科学比较我县与赣州其他县市、与闽东南地区在发展条件上的差异,积极寻求在地理位置、资源、产业等方面的错位优势。要充分利用我县毗邻福建的地理位置优势,坚持“调头向东”,紧紧抓住泉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好机遇,着力打造石城面向泉州等地的三小时产业对接圈;要充分利用我县毗邻瑞金的地理条件,紧紧抓住瑞金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机遇,着力打造双方产品互补的旅游协作圈;要充分利用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而闽东南企业用工、用地紧张的错位优势,紧紧抓住闽东南相关产业加速内迁的大好机遇,加速轻纺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步伐;要充分利用我县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而闽东南相对缺乏这种资源的错位优势,紧紧抓住台资农业加速内移的大好机遇,加快发展我县高山农业和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我县机械制造产业工人技术娴熟,而赣州其他县市相对缺乏的错位优势,紧紧抓住机械制造产业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的大好机遇,加快与闽东南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对接,大力发展我县相关配套工业;要充分利用我县食品加工历史悠久、农产品资源有别于其他县市的错位优势,紧紧抓住闽东南相关食品企业急于降低原料运输成本的有利时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发展我县食品加工业。

三是要善当配角,靠大靠强。在优势比较和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中,我们要科学把握自身条件,避免妄自尊大,积极当好产业对接的配角,着力把我县有一定基础条件、但成长能力差的产业,想方设法联接到闽东南等发达地区的产业龙头上。要围绕引进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需求,积极选商引资,大力开发相关配套工业,着力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要着力打造石城“休闲之都”品牌,当好闽东南休闲消费的配角,建好“后花园”。要积极与瑞金携手合作,当好瑞金旅游开发的配角,大力开发“补充旅游”。

 “两手抓”:就是坚持一手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一手抓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

一手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要根据纵深对接“闽东南”产业的要求,大力抓好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抓结构调整,就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重点突破二产,加快发展三产,优化提升一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到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37:31;实现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二、三产业对GDP、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空间结构调整方面,要以县城为中心,沿206 国道的产业聚集带为发展轴,以横江镇为副中心,带动龙岗、屏山、大由、珠坑等乡镇共同组成南翼经济区,重点发展各类加工业和贸易业;以小松镇为副中心,带动高田、丰山、木兰等乡镇共同组成北冀经济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抓产业转型,重点要发挥差别优势,发展“错位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差别优势,巩固壮大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要抓好选商引资,发展“配套工业”。积极实施“靠大联强”战略,力争五年内将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矿产开发产业打造成为三个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的支柱产业,将食品加工打造成产值超五千万元、税收超五百万元的产业。要承接瑞金旅游辐射,发展“补充旅游”。加快开发“古色”和“绿色”旅游,为瑞金旅游提供“补充产品”。同时,以旅游业为龙头,结合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五年内服务业提供的税收翻两番。

一手抓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加快与闽东南纵深对接,需要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需要调动一切民智民力参与发展。为此,必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未来五年,每年新增财力继续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每年建设100个以上新村点。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每年开发50个以上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继续为就业和再就业人员实行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等,提供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贴息补助等。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落实县城和乡村贫困家庭学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重点抓好10所中心小学、20所村完小的建设,改造学校危房10万平方米以上,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新建、改建140个村卫生所,设立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改造乡镇卫生院危房5000平方米以上。进一步扩大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的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城镇低保、农村低保补助标准,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使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建设好县城垃圾处理场中转站、建制乡镇自来水厂。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面修建县城“一江两岸”防洪堤,完成城区小街小巷的整治、硬化和亮化,努力为人民群众建设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2007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紧紧围绕县委的战略部署,紧扣加快发展主题,办好惠民行动、发展建设两件实事,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十大体系建设、强攻工业、招商引资、争资争项、城市建设、和谐平安创建等各项重点工作,低调快跑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奋起直追争先创优,努力建设赣江源头新石城,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以良好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96亿元,增长8%;力争实现14.21亿元,增长10%;工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总投资4.21亿元,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3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9300万元,增长10%,力争超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0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2521元,增长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388元,增长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222元,增长4%;实际利用内资4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85%。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整体推进“五新一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下功夫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努力,确保全县种植烟叶4.1万亩,收购10.2万担;力争种植白莲6万亩,总产突破4200吨;新开发以脐橙、温柑为主的果园2000亩;进一步完善油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力争新开发和改造油茶面积1万亩。

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县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500万元,继续坚持“三优先”原则,在老点不丢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行“普惠制”,扩大群众受益面,新启动、建设100个以上新村点,新增10个以上“五新一好”协调发展精品示范点。全面完成中心村和规划布局村庄点的建设规划编制。继续开展“执行规划三项创评”活动,推动规划执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三改”,力争完成改路120公里,改厕3500座,解决2万人饮水困难,村镇周边绿化达到1.3万亩。加大村部建设力度,改善村级组织办公条件。

组建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优惠、政府引导、能人领办等措施,力争全年新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0个,逐步建立覆盖全县65%以上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发现并培养一批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领办人,加速合作经济组织成长。

培育新型农民。有效整合“农民知识化”、“阳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培训资源和载体,创新培训方式,全面推广“菜单式点课、家门口培训”模式,完成1.5万人次农业技术培训和6000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技能。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各项涉农支农资金,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抓好14个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人口饮水安全、农村沼气池建设等项目。

(二)坚持培育产业集群,在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上下功夫

明晰发展思路。要以“联强靠大、扶强扶优”为重点,采取措施突破工业发展瓶颈。在“联强靠大”上,要加快企业主发展理念的转变,摒弃封闭发展、自我发展的狭隘思想,积极与三明、龙岩等地大型重工业企业和泉州等地食品加工业企业联系,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快产品转型,为大型企业搞好配套,借助“龙头”加快发展,实现从“小主角”向“大配角”的转变,力争今年有50%以上的民营企业实现战略转型。在“扶强扶优”上,通过土地、税收、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优势资源集中到管理规范和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上,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从而确保今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8%、17%、15%,工业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加强跟踪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工业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组建重点产业专门服务机构,为重点产业提供跟踪服务。要建立招商引资企业“落地”服务机制,对正式签约的外商企业,指派专人帮助筹建,提供招工、融资、用地等系列服务,确保引得进,落得下。要切实抓好本土企业转型服务工作,想方设法为相关企业找伙伴、跑订单,确保转型工作有方向、有措施。要加强企业负责人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途径,切实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业务素质。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今年全面完成企业转制工作。

建好发展平台。加强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加大工业企业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大新、老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盘活温坊工业园闲置土地和厂房,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抓紧完成古樟新工业园规划设计和土地征用工作,力争年内完成500亩以上新工业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三)坚持实施大开放战略,在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上下功夫

改进招商引资方式。今年,要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实现招商方式重大转型。突出招商方向,“咬”住闽东南不放松;突出招商产业,抓住轻纺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矿产开发、旅游开发不动摇;突出工作重点,实行指定目录招商;突出基础性工作,大力抓好项目开发、合同洽谈、招工培训等工作。

努力创优发展环境。健全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建设,完善民主测评、客商投诉和处理机制,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建立健全电力、供水、用工、融资、物流保障体系,营造保障有力的生产环境。着力打造“诚信石城”,营造文明诚信的社会环境。

全力抓好争资争项。紧紧抓住国家已确定我县享受西部政策延伸县和省委、省政府关心重视石城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扶助。在积极争取转移支付、财力补助、民生工程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重点争取烟叶打叶复烤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长江防护林工程、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路、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重点跟踪享受贫困县政策、鹰潭——瑞金通往广东铁路走向取道石城等项目。进一步改革考核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调度督查,力争全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75亿元。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坚持依托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好以西城农贸市场和防洪堤B标段区域为主的客家风情商业区和东城物流中心、再生资源回收、建筑建材三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四)坚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上下功夫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在巩固6大示范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其他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十大体系”进工业园区等活动,增强“十大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执行和监管办法。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大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建设公共财政。

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深入探索市场运作机制在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佳模式。探索组建工业小区投资股份公司,有效解决工业小区建设投入缺乏、招商困难的问题;提高城发公司土地一级开发水平,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缺乏的问题,引领活跃土地二级市场;健全城建公司投资和管理机制,增强国有资产运营能力,提高投融资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职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断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探索开展农业生产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继续开展选招大学生工作,引进急需专业人才;继续引进智力,聘请专业研究机构对县域经济各个层面进行战略规划和研究。

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和引导个私企业投资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物流、旅游等行业,增强民营经济自主发展的活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五)坚持提升承载能力,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建设客家生态休闲城市和申报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市政中心、清华大道拓宽、迎宾大道、赣江源大桥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延伸东城大道,进一步加大东城区建设力度。抓好东城新区给排水、电力通信、防空设施等市政设施和学校、医院、环卫设施、商业网点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新城区功能配套。建设好防洪堤B标段、西城农贸市场、停车场等一批市政项目,加快核心商业区、兴隆东路、花坪巷等改造建设,进一步优化老城区功能。结合客家生态休闲城市建设,加快制定各个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规,完成城南、城北进出口交通和景观改造,搞好城区三座大桥和防洪堤A至D标段的亮化,推动临街单位拆墙透绿,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公路建设步伐。积极配合做好济南至广州、泉州至南宁两条高速公路石城段的开工建设工作。完成80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新增13个行政村通水泥路,重点修好战备公路湾里至长乐段、高田至岩岭公路、屏山至宁石亭公路、通天寨及九寨温泉旅游公路等五条公路,建好15个乡村公路候车亭。加快渡改桥建设步伐,完成大由徐坊、屏山长江大桥主体工程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全县旅游开发总体策划和《赣江源生态旅游规划》及《红色旅游规划》的编制。积极申报通天寨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和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完成桂花屋、南庐屋的整修,加快宝福公园建设步伐,搞好“古色”景区景点开发;加大龙岗水庙景区设施建设力度,开发滨水生态游和农家乐休闲度假游,搞好“绿色”景区景点开发。加快通天寨旅游区和九寨温泉度假村开发。同时,加快赣江源宾馆建设和金叶大厦、华盛大酒店、心悦园宾馆的装修改造,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接待服务。

(六)坚持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功夫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着力建设“法治石城”。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从各个层面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继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诚信教育,大力开展“树行业文明新风”活动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活动,在全县倡导讲文明、爱科学、善包容、守法律的社会风尚。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着力建设“和谐石城”。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年内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确保覆盖比例达85%以上,启动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大社保基金的征缴和监管力度,增强社保资金的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完善城区学校网点布局,兴建石城五中、幼儿园、实验小学,缓解城区教育的供求矛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加大对城乡新增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鼓励和规范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力争实现一村一所幼儿园;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第一批订单式培养的教师选招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绿色石城”。认真落实“环保十优先”方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切实搞好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集约、节约开发和利用,加大土地监管力度,大力整治未批先建、乱占耕地、非法交易土地的现象。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继续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加快重点治理步伐,构筑消除污染、净化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绿色生态石城。

积极改善社会管理,着力建设“平安石城”进一步完善大防控、大调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并举”,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网上信访”工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重点领域的安全防范和监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建设宝福公园、石城阻击战纪念园;重视客家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精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加快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抓好妇保院和中医院病房建设的同时,完成6个乡镇卫生院3170平方米危房的改造,抓好50个村卫生所的建设。开展好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备战全市第二届运动会。继续认真开展好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低生育水平。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做好物价、审计、扶贫开发、防震减灾、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水文气象、人防、档案、县志等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建设“五新”石城的新征途上,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紧紧围绕“提高执行力、提高公信力、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率,创新政府管理”的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坚持科学行政理念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牢固树立“长远谋事、朴实做事、科学办事”的行政理念,坚持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和谐行政。要善于用科学的思路、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政府的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多做顺民心、合民意的工作;要学会依法处理各项经济社会事务,确保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政府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要把政通人和作为从政的最高境界来追求,保持同志之间和谐共事及干群之间的密切关系,确保政府机关的政令畅通。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要切实提高理解力,牢固树立“全员学习”意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决策意图的领悟能力。要切实提高执行力,大力倡导“执行没有借口”的理念,形成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科学的督查考核体系和严格的执行制度,着力解决无人执行、无力执行、无心执行的问题,不断提高政策和决策的执行效果。要切实提高操作力,切实强化落实重在操作、操作决定成败的新的落实观,不断增强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善于用成功的经验、借鉴他人的做法落实工作,善于用巧干的方法、灵活的措施推进工作,善于抓住焦点问题、抓准关键矛盾,抓紧具体细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机制,实现工作程序制度化,提高政府行为规范化程度。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相对独立于决策机构的决策咨询系统和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落实对决策过错的责任追究,保证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建立权责统一、科学合理的责任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健全社会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在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监督、约束、防范机制,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打造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今年及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奋发有为的激情,开拓创新的豪情,拼博进取的热情,投身到建设石城,发展石城,振兴石城的伟大实践中来,为全面建设“五新石城”而努力奋斗!

 

 

 

 

 

 

 

 

 

 

 

 

 

 

 

 

 

 

石城县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        2007年3月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