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对于生老病死充满了敬畏与尊重,尤其是对于长辈的离世,更是有着一套独特的称谓和讲究。其中,“寿终正寝”与“喜丧”这两个词汇,便是对不同年龄段老人逝世的特定称谓,那么,它们都有哪些讲究呢?
一、寿终正寝:人生圆满的象征“寿终正寝” ,现代通常用于描述年满60岁的老人自然去世。而在古代社会中,寿终正寝是指老人在去世的时候,是在家里的正厅或者叫堂屋,而非卧室。老人将走之时,便由子女穿好寿衣,搬到未来作为灵堂的正厅中,待咽气,咱们现在觉得不抢救是不孝顺的表现。其实在古代,一切准备妥当,待死并不是慢待老人,而是“寿终正寝”,也叫养老送终。《朱子家礼---丧礼》有:“疾病迁居正寝。内外安静,以俟气绝。”
“寿终正寝”意味着老人在家中安详离世,没有经历病痛的折磨,也没有遭遇意外的不幸。这不仅是老人自身修行的体现,也是家人孝顺、照料得当的结果。因此,“寿终正寝”被视为一种人生圆满的象征,代表着老人一生平安、顺利、幸福。但是,“寿终正寝”这个词,按照民俗来看只能用在男性逝者的身上,如果是女性逝者,要用“寿终内寝”。
二、喜丧:晚年福寿双全的标志与“寿终正寝”相比,“喜丧”这一称谓则更加特殊和难得。它通常用于描述年满80岁的老人去世。
在中国古代社会,能够活到80岁高龄的老人非常罕见,不然,怎么会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呢,因此他们的离世被视为一种难得的福气。
喜丧,起源于清朝时期的满族文化,是对高寿老人去世的一种特殊称谓。按照古人的观念,能够活到8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是福寿双全,他们的去世被视为一种喜事,因此被称为“喜丧”。而喜丧的标准,除了年龄要达到80岁(有的地方70岁以上也算,各地不同),去世前没有遭受病痛搞得折磨,最好有子孙满堂。
详细一点说就是这位过世的老人,他的儿女辈和孙子辈的人丁齐全,没有早夭的、入狱的、意外死亡的,也即是老人的孩子们都在,而且都是正常人。有的地方,喜丧还要搭戏台,做表演,用大红的寿衣、大红色的棺材,不论是谁,在葬礼中都乐呵呵的,不见悲痛,他们认为老人操劳一辈子,终于上天享福,是好事情,不必悲伤。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红白喜事的节俭。很多人认为,再体面的葬礼也只是一种面子工程,而真正重要的是在老人生前尽孝。老人生前多一些陪伴才是子女应尽的孝道,死后排场搞得再大,也只是给活人看,对父母是否心中有愧,也只有自己才懂吧!有时间的话,多回家看看父母,毕竟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小禾